top of page

淺談人體基因資料庫

領航營充電快報 (106.11.24)

何謂人體基因資料庫?為何被執行?而這項計畫,帶來的又是什麼?

  現代人類的壽命比以前更長久,面對慢性疾病如: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事故傷害、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等,然而,許多慢性疾病的運作機制依舊是個難解的謎。為此,因此慢性疾病之預防與保健也成為改善國人健康的首要目標。

  2003年4月,包含了30億個DNA字母排序的人類基因解碼計劃完成後,正式宣告「後基因體時代」來臨。2004年行政院宣布,為了避免台灣在基因資料收集競賽中輸在起跑點,政府計劃推動建立台灣生物資料庫。2012年開始,中研院受行政院委託啟動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 (Taiwan Biobank) 計畫,預計花費十二年來建立資料庫,除目標邀請20萬一般民眾參與外,亦將邀請10萬名病人參與。目前已在全台設置近三十個駐站。

  目前全球都已建立大型的生物資料庫,中國有51萬人的資料庫,日本30萬、韓國30萬、馬來西亞10萬、英國50萬,歐巴馬總統也表示美國要建立一百萬人的基因資料庫。人體基因資料庫不單可以提供國家醫療政策上有價值的資訊,更是全民的福祉。通過基因、環境、基因與環境相互作用等方面著手研究,找出哪些基因、哪些環境因素對我們最重要,屆時便可利用相關資訊發展藥物及各種基因修補療法、預防性醫學(如藥物過敏基因篩檢),以及為每位病患量身打造的個人化醫學。

  人體基因資料庫的實行,是為了施行個人化的醫療。「藥害」在台灣醫學上是一個很重大的問題。很多歐美大藥廠研發的「藥物」都是針對白種人設計的,陳垣崇以抗癲癇、三叉神經痛藥物carbamazepine(中譯「卡巴氮平」)為例,台灣約有5%的民眾對此藥物嚴重過敏,會引發皮膚組織病變等史帝文生氏─強生症候群,問題就出在HLA-B基因型的差異;這種基因型有五百多種,其中台灣人較多的HLA-B*1502基因型者,服用此藥過敏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93倍。所以人體基因資料庫的實行不僅能夠為台灣人降低藥害的機率,更加能夠提供台灣人個人化與精準醫療。

  總結:人體基因資料庫提供了人民一個能夠預防疾病的機制,讓人能夠提早知道自己的疾病,不僅提供人民個人化的醫療服務,還降低藥害的機率。

後記

人體基因資料庫,就像上面說的這樣好嗎?

難道我們就這樣相信了,沒有懷疑?

是不是還存在著其他隱藏的問題?

欲知後續如何,請待下篇分曉。

參考資料:

https://www.twbiobank.org.tw/new_web/faq.php

https://rec.chass.ncku.edu.tw/tidings/5313

https://geneonline.news/index.php/2016/03/04/taiwanbioban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