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淺談現今長期照護

領航營充電快車(106.11.29)

你 我 都會老;老了誰來照顧我們呢……?

台灣對「高齡化社會」這個名詞一點也不陌生。1993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經超過7%,正式步入所謂的「高齡化社會」,而65歲以上人口佔14%以上,就是「高齡社會」,超過20%即為「超高齡社會」。

  台灣是老得最快的國家之一,相較於歐美等國邁入高齡社會至少約50至100年,台灣從「高齡化」步入「高齡」、「超高齡」社會的時間分別不過25年及7年的光景。

  此外,老年疾病會隨著高齡化問題接踵而來,其中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有機會導致長者失去活動能力。根據2015年的數據,全台失能失智人口超越76萬,並推估會在2031年達到118萬人口。失能者的增加,令高齡化少子化的負面影響加速浮現。除了對未來勞動力埋下隱憂外,高齡化與少子化逐步改變傳統的家庭結構;因長輩出現失能情況,合理估計每一名失能者會影響兩名家屬,或令較年輕的家庭照顧者背負更沈重的負擔。

  更重要的是,現存的社會福利制度將受到挑戰。因此,社會有必要設立普及、永續的長照服務體系,取代現時一般側重依賴個人或家庭經濟能力的做法。

也因此政府推動了「長照2.0」。

  在知道長照2.0是什麼之前,讓我們先來認識長照1.0,長照1.0是以在地老化為原則,建構了許多居家服務、社區服務的據點與資源,讓當家人有需要時,只要撥打長照專線,便會有專人到你的家裡進行評估,並依照你的需求提供服務;但是由於1.0的限制多、照顧者資源少等問題,導致知道並申請服務的民眾並不多。政府為了改善這些問題,在2.0中做出了不少改變,但即使政策改善,我們還是會發現一些問題。

  有一起新聞報導(見影片連結):老翁勒死自己妻子之後,自己也跟著輕生的人倫悲劇,傳出是老夫妻不願造成子女長照上的負擔,才會共赴黃泉。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出目前長照的問題有:

  一、財源不穩定:因為當前長照服務(無論居家式或機構式服務),除非有身心障礙或低收入資格,多數皆由民眾自費負擔,如同新聞中的張奶奶,一個月的照護費就需要3萬5,一般受薪民眾可負擔能力有限,付不起這麼龐大的支出,便造成許多機構只好採取低薪低人力經營模式以提供最廉價服務。

  二、專業人力的缺乏: 隨著台灣社會高齡人口逐漸增長,需要長期照顧的人越來越多,但供給方面卻始終不足以支撐如此龐大的需求。過去總計培訓了11萬名照服人員,但目前真正投入照服工作的僅有兩萬餘名。根據衛生福利部的推估,長照2.0需要的照服人力約三萬多人(高推估為3萬8425人;低推估3萬739人),顯示尚有很大的人力缺口待補足。

  有些長照機構會採「病房式」的空間配置與照顧模式以方便管理,具有固定生活時間表,讓老人行為有時無法自主決定,這種感覺就好像把自己綁在輪椅上面,手腳無法動彈,只能任人處置,住在裡面的生活如同住在監獄裡一般,背離人性尊嚴與人際互動基本需求,無助於提升老人身心健康,導致老年人排斥機構住宿式照顧,即使進入重度失能或失智症狀況仍勉強留在家中。

  然而如要改善上述的這些問題,不只得靠政府的相關政策,其實也與醫生有關聯,新政府的長照2.0,提及強化公共醫療體系,推廣家庭醫師制度,以社區服務為基礎及整合人力照護資源。也因此我們可以瞭解醫生得扮演好執行以及協助推行長照的角色,雖可能面臨各種挑戰與壓力,但也是改善現今長照困境的契機。

  但醫師如何結合社區資源,並以學習型組織研議未來最佳服務輸送運作模式,據以協助新政府照顧在地長者?這時醫療體系的分工合作及社區醫療體系的整合就非常的重要,醫師們可先從在地的小型社區或村里著手,主動提供社區民眾健康諮詢及參與社區健康講座,結合目前全民健保所涵蓋的居家護理、居家復健、居家喘息、藥事服務等。同時政府也能鼓勵基層醫師參與健保署105年所推動「全民健康保險居家醫療整合照護試辦計畫」,(日本稱為「在宅醫療」),讓健康照護人員能夠直接到失能的長者家中提供更周全的服務,並延伸至在宅安寧療護,使長照更加完全。

  隨著人類生活醫療環境之變遷,醫師從主導健康照護之角色褪為僅是「健康照護團隊」中不可或缺之一員,其變動不小,亦屬必然之趨勢,也因此若有志行醫的高中生必應加以體認,並審慎思考分工合作的必要,來參加醫學領航營你也可以在營隊的過程中以跑關和活動的方式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喔~~

參考資料

長期照顧服務法

中視新聞2017/10/19報導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long-term-care-version2

bottom of page